近日,由綿陽城市學院主辦的線上“2025對話數智化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圓滿結束。研討會旨在深入探討數智化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路徑與實踐經驗,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以及教育技術從業者共500人參與討論,共話數智化時代教學改革。
研討會圍繞“數智化時代的教育創新與實踐”這一主題,多位教育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教融合等前沿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技術賦能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來自綿陽城市學院和華中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教授分別從不同角度分享了數智化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成果。
綿陽城市學院執行校長林秀英在研討會上致辭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從ChatGPT到DeepSeek,從虛擬實驗室到智能教學平臺,技術的迭代不僅改變了知識傳授的方式,更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全新挑戰。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她介紹了學校通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33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學科壁壘,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學與管理創新。在“PDM自主管理系統開發”“專業集群建設”“項目式教學改革”以及“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學校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她倡議大家在數智化時代,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并希望通過研討凝聚共識、激發靈感,共同探索數智化時代高等教育的創新之路。
研討會期間,五位專家教授分別圍繞主題進行專題發言,校長助理鐘磊副教授以“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33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為主題進行全面解讀。全面介紹了學校“PDM學生規劃指導系統”利用AI和大數據生成學生能力雷達圖與職業檔案,實現個性化培養的方法。
羅小嬌教授以《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課程為例,通過混合式教學、 AI賦能、思政融合三個方面,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深度融入課程設計,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提供了生動示范。
華中師范大學宋榮教授以《邏輯學》課程為例,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數智化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創新:一是堅持五育并舉,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二是借助數字化工具,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三是主張實踐育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北京理工大學的曹峰梅教授以《光電成像原理與技術》課程為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導向整合國家級精品課程資源、前沿技術融合轉化科研成果等內容分享了“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展示了如何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王祖儷副教授以信息安全類課程為切入點,通過管理重構形成“多維協作網絡”的經驗做法,解讀產教融合新協同模式,為產教融合推進過程提供切實的經驗與方法。
在專家教授做經驗分享的同時,屏幕上的討論也異常熱烈,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圍繞相關主題進行互動交流和點贊。
會議最后,校長助理周海波教授感謝參會嘉賓和線上的各位教育同仁的熱情參與,強調學校將著眼未來教育,加強與各界專家的合作,積極推動數智化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產教融合,攜手構建“數智為翼、育人為本”的教育新生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力量。(張詩晗)